奥巴马政府反恐无力,扰民有余

最近,棱镜门事件的曝光引起了全世界媒体的广泛报道和密切关注。有关安全和自由的话题,再次成了人们关心和议论的焦点。

 

据棱镜门事件的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爆料,美国情治系统几乎每天都在收集民众的邮件和通联(电话)记录。其中一项秘密的计划,代号“棱镜”。棱镜计划是美国情治系统的监控计划,在这个计划中,国安局和联邦调查局可以直接访问互联网企业服务器,获取用户数据包括电子邮件、视频和语音交谈、视频、照片、VoIP交谈内容、文件传输、登录通知,以及社交网络细节,从而达到监控和搜查恐怖分子的目的。

 

根据爆料,棱镜计划建立于2007年。它的前身是监控恐怖分子计划。2001年,美国遭受到911恐怖袭击之后,联邦政府为了反恐,开始了监控计划。但监控恐怖分子计划遭到了社会各界的批评,问题就出在其合法性上 ,因为执行该计划,甚至无需外国情报监控法庭的批准。于是,这个计划后来改为了需要该法庭的授权令棱镜计划。即使如此,但政府还是对公众隐瞒了内情,直到棱镜门事件的曝光。

 

几年前,Cryptome 网站曾公布了一份来自国土安全部的文件,上面就曾提到了棱镜(PRISM),文件描述了PRISM的意义,所谓protect, respond, inform, secure and monitor。这五个词的翻译过来就是 “保护,回应,获知,安全,监控”。光从词语我们就不难发现,他们在强调,安全和监控是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说,为了反恐,情治系统主动出击和监控是必须的。

 

看过反恐24小时的观众,都知道美国情治智能系统很强大,但是它不但不能帮捷克鲍尔反恐,反而总是在拖累他的行动。事实上,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美国情治系统一直是低效无能的,对反恐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

 

比如说,2009年胡德堡陆军基地的枪击案,凶犯哈桑据说还是奥巴马政权移交小组中国家安全项目的一名成员!美国国安局之前对他一无所知。今年四月,美国发生震惊世界的波士顿惨案,三名恐怖分子在马拉松的赛场引爆炸弹,死伤数十人,而美国的情治系统事先居然没有得到任何消息。我们不禁要问,国安局每天查几百万邮件和短信,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且根据媒体披露,这些年来美国在反恐上的各项开支已经超过4千亿美元!

 

美国最著名的反恐法案 “爱国者法案”,该法案要求公共和私人组织必须提供给政府涉及国土安全的信息。按照该法案,政府有权搜索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医疗、财务和其他种类的记录。也就是说,只要怀疑你与恐怖分子有关,政府有权窃听你。而棱镜计划就是在没有任何迹象证明你是恐怖分子之前,就开始收集这些数据。

 

如今是信息时代,人们频繁地使用互联网联系。当然,我们都会以为自己的隐私是安全的,是被加密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些数字信息仍然留在通讯公司的服务器,现在我们说在“云”上,常言道“凡走过必留下痕迹”。而政府则用特殊法案逼着民营公司交出这些数据痕迹。

 

例如,谷歌公司就承认按照“爱国者法案”的规定,曾把欧洲资料中心的信息汇报给了情报机构。华盛顿邮报报道说,这次配合政府棱镜计划的信息科技公司有微软、雅虎、Google、Facebook、Paltalk、YouTube、Skype、美国在线以及苹果公司,几乎覆盖了美国主要的通信网络。

 

也就是说即使在美国,互联网都不是完全自由的,政府时刻在监听网络。这不禁让我想到了电影《少数派报告》。未来世界,人类为了预防犯罪发明了智能先知,或者说是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可以监听所有人的脑电波,根据对脑电波的分析和判断来发觉人的犯罪企图。所以罪犯还没来得及犯罪,就已经被“预防犯罪”的警察逮捕了。逮捕之后,在由三个机器人通过民主的方式来决定,这个人是不是该遭受惩罚。

 

可以想象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只要警察反应及时,犯罪率会很低。这个社会,治安也许会很好,但这是警察国家,不是自由社会?试想,民众还没有犯罪,只是脑子里闪了一个邪恶的念头或说了句威胁安全的话,就可能面临牢狱之灾。这样的世界还不可怕么?

 

美国人热爱自由著称于世。在独立建国的大时代,一位名为帕特里克亨利,在维吉尼亚议独立演讲中甚至说出,“不自由,毋宁死”的豪言壮语。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浴血奋战,才赢得了美国的独立。因此建国之后,他们立刻制定宪法来限制政府的强权,不仅如此,他们不断地给宪法增加修正案,其实都是列举的公民的权利,被称为权利法案。

 

其中权利法案第四条宪法修正案,明文规定:“任何人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查封,没有合理事实依据,不得签发搜查令和逮捕令,搜查令必须具体描述清楚要搜查的地点、需要搜查和查封的具体文件和物品,逮捕令必须具体描述清楚要逮捕的人。” 这条法案的主旨显而易见是防止政府滥权,杜绝政府机构搜集非法证据。

 

对照第四条宪法修正案,不难发现棱镜计划不仅干预了企业的自主经营,而且严重践踏了民众的隐私权,该计划中“收集公民的记录,监控公民的联系”的政府行为是条文中明确禁止的“无理搜查”,也就是说涉嫌违宪。

 

一周前,华盛顿邮报和皮尤研究中心公布了一份民调, 其中一条写道:“你认为政府应不应该监控大家的邮件和上网记录,如果政府官员说这可以防范未来的恐怖袭击?”

 

对此, 52%的美国民众表示,No !!!

民众当然需要安全,但要以政府侵犯隐私和自由为代价,多数人是不愿意的。建国先贤本杰明富兰克林早就说过,“准备用自由换取暂时安全的人们,既不配得到自由,也不配得到安全。”

 

实际上,棱镜门事件已重创奥巴马政府的民望,根据CNN当天公布的民调指出,奥巴马的民调满意度比起上个月大跌8%,跌到一年半来新低到45%,不满意的程度高达54%。随着棱镜门事件持续发酵,奥巴马政府可能不得不在政府滥权上有所收敛了。

 

搜狐财经新视角 首发:  http://business.sohu.com/s2013/others685

自由VS安全:美国人的反恐困境

美国东部时间4月15日下午2点,波士顿马拉松赛场的终点线附近发生了两起严重的爆炸,造成3人死亡、144人受伤。其中一名死者年仅八岁,当时他正在终点线迎接凯旋归来的父亲,另外还有8名儿童被炸伤,15人伤势严重,仍在抢救当中。

 

恐怖袭击与 “别妄下定论”

爆炸案发生后不久,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表声明,宣称这是一起恐怖恐怖袭击案(act of terror)并说,凶犯一定会遭到严重的惩罚。声明中,奥巴马语气平稳地强调『Don’t Jump to Conclusions』,也就是别妄下定论。此前,2009年胡德堡陆军基地枪击案和2012年班加西美国使馆遭袭案,奥巴马都曾说过类似的话。奥巴马之所以这么说,一是担心此次恐怖袭击事件会激化国内的族群矛盾;二是担心,保守派会借此话题,质疑和挑战白宫的危机处理和反恐的能力。

 

读者也许会问,奥巴马不是层领导海豹突击队成功击毙本拉登吗?这么漂亮的反恐政绩,有什么好担心的?

 

事实上,奥巴马击毙本拉登的行动,现在看来并没有那么果断。有新书披露,真正突袭拉登住所的决定,是在希拉里催促下进行的。此前,克林顿早就获得了相关情报,曾三次劝奥巴马立即采取行动,但奥巴马当时疑虑甚多,迟迟不敢动手。

 

去年总统大选辩论时谈到了班加西使馆被袭案时,罗姆尼质疑奥巴马的行动力,批评他敷衍媒体,说这是民众示威的暴力事件,而非“有预谋的恐怖案”,所以未能给使馆官员及时的安全保护。但,现场主持人却袒护奥巴马说,事后他有说这是“acts  of terror (恐怖袭击事件)”。辩论后,保守派的媒体哗然,国会也介入调查。最终,以国务卿莱斯被迫辞职,成了事件的替罪羊。因此,波士顿爆炸案发生没有多久,奥巴马不敢怠慢,连忙出来说,这是恐怖袭击事件。

 

波士顿爆炸案可能与盖达组织或伊斯兰恐怖分子有关

 

为什么这么说?我认为理由有三个。

 

第一,伊斯兰恐怖分子选择的袭击目标通常有象征意义。比如911事件,被袭击的双子塔代表美国金融中心,而白宫代表美国的权力中心(虽然,没有得逞),五角大楼是美国的军事中心。

 

而波士顿则是美国基督教文明的基地,更是美国自由精神的发源地。大家知道,波士顿所属的州是马萨诸塞州,这个州是清教徒在美洲大陆建立的最早的州之一。马萨诸塞早期领导人约翰温斯罗普曾发表过一篇著名的布道词,题为“基督徒慈善的典范”,说波士顿与上帝之间存在着特别的契约。

 

后来,牧师约翰哈佛在波士顿建立的哈佛大学,培养了众多的美国政界精英,可以说是美国文化的中心。不仅如此,波士顿还与美国建国有关。1773年12月16日,在波士顿爆发倾茶抗税的政治示威。当地居民在波士顿湾倾倒茶叶,以此对抗英国国会,最后引起了美国独立战争。

 

 

第二,伊斯兰恐怖分子的制造恐怖,目的是要吸引世界的关注。波士顿的马拉松大赛是世界级的,已经举办了上百届,是非常著名的赛事,参赛选手和观众来自世界各地,媒体对此关注度也很高。恐怖分子赶在这个时候,在人堆里引爆炸弹,当然会造成举世轰动的影响。看上去,好像美国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第三,伊斯兰恐怖分子,袭击的对象通常不管是否会伤及无辜,911事件如此,波士顿恐怖袭击也是如此。对他们来说,消灭这些异教徒是他们的使命。

 

 

反恐任重道远,自由和安全

 

波士顿爆炸案的突发,令警方措手不及,让民众开始质疑政府的反恐能力。网上有谣传说,此次袭击,恐怖分子是通过手机引爆炸弹的,而且除了这两处已爆弹之外,另外还有多处炸弹未被引爆。因此有谣传说,警方为了防止潜伏弹的引爆,不得不切断该地区的所有通讯联络。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家,政府干预通讯的措施,对民众来说不亚于法西斯。

美国人爱好自由,非常讨厌政府的干涉和强制。事后,威瑞森无线通信公司和斯普林特公司的官方人员,急忙出来为政府辟谣。

 

这不由得让人们开始反思安全和自由的关系。

 

911后,为了反恐,布什政府兴师动众,把数十万美军送到阿富汗和伊拉克去打仗。虽然表面凯旋而归,但之后的十年,代价却是惨重。美国因此共有500多万人服兵役,六千多名军人阵亡。据统计,在伊拉克、阿富汗及巴基斯坦,美国的军费投入总额可能达到4万多亿美元。

 

布什政府坚信发动反恐战争可以确保国内安全,最大限度地把恐怖分子消灭于国门之外。但,国内安全问题并没有因此迎刃而解,安全的代价同样是沉重的。

 

第一个代价是,昂贵的政府开支,纳税人必须要负担的。

 

911后,美国增设了国土安全部来阻止恐怖活动。国土安全部成立之初17万人,预算不到400亿元,到2011年,已经雇佣了21万人,预算达到563亿。据统计这些年来,国土安全部的各项开支超过了4240亿美元!美国财政悬崖问题还未得到妥善的解决,预算吃紧,这些不断增加的开支,岂不是雪上加霜?

 

第二个代价是自由。众所周知,美国最伟大的,美国的灵魂,就是自由的精神,是独立的精神。可是,政府却以保障民众的安全为由,处处在侵蚀公民的个体自由。

 

反恐开始,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安全法案,最著名的就是“爱国者法案”(USA PATRIOT Act),该法案要求公共和私人组织必须提供给政府涉及国土安全的信息。

 

例如,谷歌公司就承认按照“爱国者法案”的规定,曾把欧洲资料中心的信息汇报给了情报机构。按照爱国者法案,政府有权搜索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医疗、财务和其他种类的记录。换句话说,如果怀疑你与恐怖分子有关,政府就有权窃听你的电话。

 

法案还有:减少对于美国本土外国情报单位的限制;扩张美国财政部长的权限以控制、管理金融方面的流通活动,特别是针对与外国人士或政治体有关的金融活动;并加强警察和移民管理单位对于居留、驱逐被怀疑与恐怖主义有关的外籍人士的权力。显然,这些条款严重地侵犯了个人权利。

 

这次波士顿执法部门强行切断波士顿地区的通讯,如果属实的话,难道不是政府侵犯了很多人的基本的通信自由吗?

 

当然,最让美国人头痛的是,恐怖案发生后,机场一定会加强安检。如果你想上飞机,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试探测拍,被安检人员摸透透,要么走透视仪,被安检人员看光光.

 

政府合理性在于保障人的生命,财产,自由权利。但是,在可能遭受恐怖袭击的特殊情况,人命关天,确保民权不受他人侵犯又显得很不现实,但让政府以国土安全为借口肆意践踏民权,美国老百姓又不甘心。所以,纠结就在此。

 

 

奥巴马任内,伊斯兰恐怖事件发生了不少,虽然他是对穆斯林国家最友善的一位总统。如果波士顿爆炸案,确实是伊斯兰恐怖分子所为,那么奥巴马政府除了信誓旦旦擒拿凶犯之外,该如何调整外交和内政,才能减少国内恐怖袭击案,保证公民的安全的同时又让老百姓的自由不被侵犯,这是一个很大难题。

 

原载搜狐财经,http://business.sohu.com/s2013/others643/ 转载请注明。

兰德的客观主义哲学

兰德的客观主义哲学(1)

 

By 鲁克

 

安兰德在列宁格勒大学求学时候,除历史课之外,还研修了古典哲学。我们知道西方古典哲学的有三位重要奠基人物,他们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其中,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似乎亚里士多德在其中资历最小。但是在兰德心目中,他才是最伟大的哲学家。其实,兰德还在高中阶段就阅读过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大学则进一步了解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推理)法以及他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

 

而柏拉图提出的超自然法则主宰世界以及二元法的观点,兰德很不以为然。不过,兰德的这种哲学倾向没能逃过老师弗洛斯基教授的法眼,在课程最后的答辩中,弗洛斯基教授干脆不问她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而是问:“你好像不大同意柏拉图?” 弗洛斯基教授很想知道兰德到底怎么想的。兰德没有直接说柏拉图,而是婉转地说:“我的观点还不是历史上的哲学观,但是总有一天会的。”正如她所说的,从此之后,她的哲学理念成为她塑造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核心思想。她也以此提炼并发掘了客观主义哲学,而这个哲学深深地影响了美国社会。

 

那么,兰德和柏拉图在哲学的分歧是什么呢?我们就从形而上学,知识论以及伦理学,政治四个哲学分支来看。

 

形而上学:客观实在(Objective Reality)

 

“要想征服自然,就应该服从自然”或“愿望本身是无法成为现实的”

 

柏拉图的形而上学是把世界分为两个不同的区块:“形式”的智慧世界和我们“感官”经验世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用洞穴比喻他的形而上学理论:

 

有一群囚犯被困在洞穴中,他们手脚被绑,不能动弹,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前面有一堵白墙,后面一堆火。在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看不到别的任何东西,因此这群囚犯就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有人逃出了洞。他看到了太阳下真实的世界,就返回洞穴向其他人解释,墙上的影子只是虚幻的事物。但对于囚犯们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愚蠢,他们坚持认为,世界就是墙上的影子。

 

柏拉图用阳光照耀下的实物比喻“形式”智慧世界,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只是墙上的影子。柏拉图认为,“感官”经验世界是局限的,是不完美的,而“形式”的世界是理性的,抽象的,要通过心灵(Mind)才能发觉的。换句话说,“形式”的世界比感觉到“物理”世界层次更高。

 

兰德不认同柏拉图的两分法以及意识至上的观点,她认为存在先于意识。我们可以感觉事物的存在,但是它独立于我们的感情,希望,期待,恐惧。事实就是事实,A就是A,不是我们让它存在。宇宙的存在和我们感觉没有依赖关系。她认同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客观而独立于心灵以外的现实,而这种现实是可以为人所察觉的。”

 

兰德的客观主义有三个基本原则:存在状况的存在,意识的存在,存在便是同一性。

 

所谓“存在状况的存在”确认了有某些东西是存在的,如果否认有任何东西存在的人,必须先同意他自己便是不存在的。而一个人只要能认识到某些东西的存在便朝向了意识的原理,意识的原理则证实了意识的存在,所以意识必定是存在的。存在状况本身不由意识决定。存在状况本身并不是因为一个人意识到了存在才存在的,更正确的说,一个人因为意识到某些东西的存在而存在。最后,同一性指出所有存在的东西都有同一性,那就是,它有一种特色或属性来定义它是什么。

 

 

兰德的客观主义哲学(2)

 

By 鲁克

 

认识论:理性(Reason)

 

You can’t eat your cake and have it, too

 

“你不能既想吃掉蛋糕,又想留着它”

 

正如前面所述,根据柏拉图的形而上学,世界万物只是“形式”智慧世界的影像,所有的客观的事物都不如“形式”智慧世界。也就是说,我们感觉是不可靠的,人只有通过智慧和理性才能获得确切的知识。柏拉图还认为,所有形式都是“源自”一种至善的形式或至善的理想。

 

在柏拉图看来,知识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学习只是将原本埋藏在灵魂深层的理想发掘出来,这种发掘的过程也经常是由哲学家所引导。柏拉图相信每个灵魂在出生时都带有“至善的形式”以及对所有事物的完美知识,因此当他们学习时只是将这些知识“回想起来”。柏拉图哲学把人拆成心灵和身体,理论和实践分拆开来,理性和情感也是如此。

 

兰德反对这种二元论的现实主义,客观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把理性(reason)作为获得知识的唯一手段,理性和真实世界并不脱离。兰德认为生命体要维持生命,必然有生存的基本方式,植物是靠低级的意识形式“知觉”自动获取土壤周围的水和养料,动物依靠更高的意识形式如感知(把感觉保存和处理)来搜寻食物来满足生存需要,人需要靠更高一级的意识形式:理性。依靠理性对人意识提供的材料加以确认和综合,便获得知识。兰德认为,通过各种意识的手段,物质现实是可以被理解的。

 

而柏拉图的认识论中对于从客观世界提炼出抽象概念,是这样比喻的“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也就是,抽象的马在“形式”的智慧世界,具体的马在“感官”的世界。

 

兰德的客观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抽象”概念(如马)并不需要在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抽象概念只是人认识世界的客观主义工具。

 

柏拉图所谓“理论上可行,实践上不可行”,在兰德看来,这是理论本身不对,造成了实践中行不通。在兰德看来,理性和情感不是矛盾的,情感基于理性价值的判断,有明显的和潜在的。所谓的理智和情感的冲突,实际上是你心灵中的两种想法的冲突,是意识和潜意识(低级意识)的矛盾。

 

兰德的客观主义哲学(3)

 

By 鲁克

 

伦理:理性私利(Self-interest)Man is an end in himself.

 

“人本身就是目的”

 

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合在一起则导出了哲学的中心分支——伦理学或者叫道德学。伦理学是为人提供价值标准来指导人的选择和行为,告诉人该如何生活,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在传统伦理观中,利他是善,自私是恶。在基督教中,上帝是至善的,诱惑人的魔鬼是恶的,于是《圣经》成为信徒的行为规范。美国前总统布什曾说,信仰是道德的核心。

 

西方文明价值观体系主要源自:希腊古典哲学体系和以基督教为主的神学哲学体系。客观主义者则把希腊哲学体系的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分开,把逻辑之父亚里士多德归为理性主义,把柏拉图和宗教哲学归为神秘主义。兰德派认为亚里士多德最可贵之处在于,他认为世界只有一个现实,而且是一个独立于人意识之外的绝对“客观”现实,也因此兰德把自己的哲学叫客观主义哲学。客观主义者认为亚里士多德是知识分子第一人,是扛着西方文明的阿特拉斯,他们认为因为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人性才从国家和宗教的束缚中得以解放,而出现了后来的文艺复兴,科学的诞生,资本主义以及美国宪政,而柏拉图恰恰相反,他导致了极权专制和福利国家。

 

如前面所述柏拉图认为存在两个世界,“形式”(理念)世界和感官世界,形式世界是高层次的,感官世界次之,万物是理念(形式)的影像,而所有形式又来自一种至善的形式。

 

柏拉图是意识至上主义,他把身体和心灵的分开,认为身体是低级的,心灵更贴近至善的形式。因此,柏拉图的伦理学基本上是压抑的,他认为心灵要克制对肉体,理性要克制情感。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至善”的生活方式是这样的,人不拥有任何私有财产,共吃共睡,节制欲望,配偶子女共有,类似共产主义乌托邦的模型。

 

兰德不同意把人的身体和心灵分开。兰德认为,人可以通过为自己长期,理性的利己行为来追求快乐,既不损人利己,也不损己利人,只要通过自愿的交换便可实现互惠互利,共赢。人用不着压抑自己的情感,克制自己的追求快乐的欲望,而是重现思考情感中的潜意识基础(低级的意识)。如果一个人是人格统一的,行为和思想是一致,他的潜意识也没有理由抱怨。

 

再说神学的道德观。在公元四世纪,著名的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参照柏拉图哲学二分法,把人的感知和理性归属灵魂,感官属身体。灵魂和身体是主从的关系,灵魂是精神实体,有生命的,身体是物质会朽坏,死后灵魂离开身体。圣奥古斯丁把“至善的形式”理解为《圣经》中的“道”。道就是上帝的自知,上帝的至善形式,道是一切存在之物和可能之物的理念和原型,万物都是借着上帝造的。这样的解释,为人类社会的道德找到了一个绝对源头,即上帝。而《新约》记载,耶稣自称自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他为世人的代罪而死,成了人类灵魂的救赎。而,基督徒依靠则效仿耶稣牺牲的精神而为善,以信仰上帝为义。

 

兰德是无神论者,她不认同神学中人有灵魂和身体之分。她认为感知和理性是人的意识,与身体是一体的,这是生命的特征。感知是动物的基本生存方式,理性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人的目的就是人自己,不是为了上帝。因为人有理性,而“理性涉及了思考和选择,人类天性为他提供的选择是,要么做理性的生命,要么自取灭亡。通过选择接受的价值规范就是道德规范。客观主义伦理学的价值标准是人的生命,或者说是人作为人而生存所必须的。既然理性是人的生存方式,适合理性生命的存在就是“善”,反之,否定,反对,毁灭理性生命的就是恶。”

 

兰德认为理性生存方式的两个要素是思考和创造性工作。如果人放弃了思考和创造性工作,他的生存方式是低级的,就像受训的动物一样生存,依赖别人创造性工作的生存方式是精神寄生虫的生存,是过着“次级人”(sub human)的生活。

 

人类传统道德中被斥为的“恶”行为比如“劫掠,剥夺,欺骗,奴役他人”,兰德给出的解释是,这种利己方式不是理性的,是意识中的低级意识(象动物)在指导人的行为。人试图用武力和欺骗来生存,他们生存要靠受害者的劳动果实,否则他们就无法生存,这是寄生虫的方式,是“次等人”,是“二手货”。

 

兰德认为人不能象动物一样野蛮生存,正如动物不像植物那样生存,否则将不符合生命体的价值标准。兰德说:“人必须按照适合人的标准来选择行动,价值和目标———为了实现,维持,完成和享受那个终极价值,那个自身即为目的的价值,也就是生活。”

 

兰德反对宗教宣扬的利他主义。她认为所谓的利他主义,是牺牲对自己价值大的事物,而选择对自己价值小的事物。她说,在妻子病危时刻花钱医治自己的妻子,不是利他,是利己,因为对这个人来说,他生命幸福最高价值在于有妻子相依为命,因此可以忽视金钱损失。但是如果他不救自己的妻子而跑去救对自己毫无意义的隔壁陌生人,这就是利他。但这种利他不但不理性,而且不道德。关心自己所爱的人不是利他,是理性的利己。为自己所爱的人付出任何代价都不是牺牲———如果在他的价值等级体系中,在他能选择的范围中,这样做对他有更大的个人价值。客观主义伦理给他的信号是,“去救吧,你的道德最高目标是获得幸福。”

 

兰德还说了一种危机情况,如果一个人会游泳却担心救落水的妻子会使得自己丧命,而没去救,自己落得孤苦伶仃的生活。这不能说他“自私”,因为他背叛了自己的价值,或者利己的价值。兰德认为,价值是靠行动争取和保持的东西,人必须通过努力才能得到自己的幸福。幸福是生活的道德目标,一个人不为目标而努力奋斗,在道德上是亏欠的。

 

对于耶稣的牺牲精神,兰德很不理解。在接受《花花公子》杂志访问时,她说,“按照神学,他的死不是因为自己的罪,而是不完美的人的罪。换句话说,好人的美德是为恶人牺牲,而这个死本来是这些人该受的。如果我是基督徒,让完美者为不完美者牺牲,让善为恶牺牲,不会让我觉得有尊严。这喻表人们应该为低劣者牺牲……”

 

兰德伦理学认为人类之善不需要人类的牺牲,也不能通过任何人为他人牺牲而获得。她认为人类的理性利益是不冲突的。如果人是理性的,不想不劳而获的,可以互为交易,以价值交换价值不存在利益冲突。而交易,在兰德看来是唯一理性伦理原则的,这个原则适用于人际关系以及公共关系。无论是精神层面上,还是物质上的,交易原则都是公正原则。

 

兰德反对宗教信仰,主要是因为信仰是盲目的,没有依据的,不符合事实,没有理性的证据。她承认宗教曾给落后时代提供了道德规范,起到过正面和积极的作用,但是不能因为有可取之处而放弃理性,把价值规范建立在错误的信仰之上。

 

兰德认为宗教信仰违背了客观主义的伦理学中三个重要价值:理性,目标,自尊。

 

在她看来,宗教信仰要求谦卑,骄傲是罪恶,但自尊会因为自己拥有生活的力量而骄傲,自尊要求人对现实有控制感,但宗教要人相信和服从超自然的力量,宗教要求人重视理性无法进入的境界,但人是把目标定在现实的世界,实践信仰中的美德,势必要求人放弃理性,忍受一些不可理解的东西。

 

兰德称宗教信仰为公开的神秘主义。还有一种令兰德唾弃的是新神秘主义,他们用“社会之善”取代了“上帝的旨意”,而陷入了循环定义,如“善之标准就是对社会之善”。虽然新神秘主义强调的是物质世界,但兰德还是认为,“社会”这个实体并不存在,只是一定数量的个人。而这些能代言“社会之善”的人在道德上,有资格去追求他们想要的追求的任何幻想或者暴行,而其他人只能被迫在道德上,毕生服从他们的欲望。以前,代表社会之善的是宗教团体,比如,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如今代表社会之善的有环保团体,有福利国家的政府机构。安兰德从个体的角度指出所谓“社会”之善是集体主义的,是利他主义的,是非理性主义的。兰德在俄罗斯长大,经历了十月革命,她亲眼目睹过宗教神秘主义和苏联的集体主义是如何野蛮剥夺人的自由,把国家利益凌驾于个人权利之上的。

 

兰德提到的新神秘主义,它的实质是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的综合。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不同在于,利他主义道德标准是要求行动者行动的结果是他人受益。我们经常看到的例子,一个企业家投资了办厂让很多人有了工作机会,一个企业家开了学校让失学的孩子有地方念书,这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不是善,因为企业家只是为了赚钱,受益人是自己,他们最好的善行事把自己的财富分给大家,而不是和大家一起创造财富,按照这种价值标准,总有一天财富会被分光的。财富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分出来的。兰德认为,分享别人的财富并不是一种有自尊,理性的生活。也就是利他主义把道德作为每个人的敌人,如果与这种道德相伴,结果会一无所有。

 

兰德认为,如果一个人受了利他主义教育而把财产分给别人作为自己的快乐,这也未尝不可。但是在集体主义结合下的利他主义情况就不一样了。拥有游艇,住在豪宅,是不是令人向往?让瞎眼的人复明,是不是很好?但如果告诉你,拥有的财产是抢占过来的, 瞎子复明是有人为他抢了别人的视网膜?

 

传说中的利他主义英雄莫过于罗宾汉了,他抢劫富人,救济贫人,深得老百姓的爱戴,被誉为侠盗。但是,兰德认为罗宾汉是人类文学作品中被热烈讴歌的英雄中“最不道德的形象”。为什么不道德?

 

因为强行抢夺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是暴力侵犯他人的个人权利,手段不对。按照兰德的观念,暴力抢夺者属于“次等人”。第二,助长了穷人不劳而获的低级意识。兰德认为,理性的人是自尊的人,是愿意依靠工作创造财富,从而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第三,罗宾汉的故事深入人心,是因为“平等”的概念。兰德认为,平等是个人权利的平等,例如财产权,穷人和富人都平等的拥有。但“平等”不是纯粹平等。事实上,每个人出生不一样,成长不一样,选择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为什么要通过强制的财富再分配来实现均贫富呢?均贫富,实际上是强制把富人变穷人。这就好比,一个人截肢了,于是让所有的人截肢,来减少他的挫折感。

 

客观主义者认为,政府计划就是基于这样的纯粹平等概念。社会主义或者福利国家都被视作民主国家一种“善”行,通过投票的方式,对富人加税给穷人福利。美国医保制度中的政府计划就是如此,以公众为名义,以帮助“无助”的人的名义。但是在兰德看来,这种利他主义将造成社会的负面因素。“例如奴役,因此导致对医学的破坏,对行医的管制和配给,牺牲医生的职业道德,自由,抱负,成就,幸福和生活。”

 

兰德曾经在《建造纪念碑的人们》(The Monument Builders)中说,“当你考虑社会主义的时候,你要清楚它的本质,不可自欺欺人。记住,没有‘人权’和‘财产权’的对立。没有财产权就不可能有人权。既然物质商品是由个人的思维和劳作所生产的,也是维持他们的生命所必需的,如果生产者不能拥有他们劳作的成果,他就不能拥有他的生命。拒绝财产权意味着把人变成国家财产。任何人宣称拥有‘重新分配他人财富’的‘权利’,就是宣称他有把人变成奴隶的‘权利’”。

 

兰德伦理学反对三种非理性主义,第一是神秘主义,第二是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结合的社会主义,第三,主观主义。

 

她认为神秘主义导致黑暗时代和中世纪,社会主义用“社会”代替上帝,关注“人民”而不是具体“人”的权利,而这“人民”是指“集体”的意志,而个人只为“集体”意志服务的,为此牺牲,“无私”的奴隶,例如纳粹德国,共产苏联。

 

伦理主观主义是不承认有客观的行为准则,他们认为伦理判断是个人感情(注:非理性)判断,也就是所谓“善和恶”人可以自由的,任意的处理。主观主义类似存在主义的伦理观。兰德在大学期间就接触了存在主义的代表——尼采的超人哲学。尼采认为“上帝已经不能作为人类社会道德标准与终极目的”,他反对利他主义的哲学观念,在这两点上,兰德基本上认同尼采的。但是,和主观主义一样,存在主义认为,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绝对的,客观的道德或灵魂。言下之意,人可以为所欲为,但为所欲为构成了自己的自由和别人的自由相矛盾,于是萨特说,“他人即是地狱”。这就是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兰德认为,主观主义或存在主义都是非理性的,“为所欲为”是非理性的奇想,在人的意识中属于低级意识。例如,人吸食毒品成瘾并以此为乐,但从理性,从长远角度分析这不是利己,是自我毁灭。

 

·

 

3 Responses to “兰德的客观主

 

兰德的客观主义哲学(4)

 

By 鲁克

 

政治(资本主义)

 

4.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要么给我自由,要么让我死”

 

客观主义者虽然鄙视吸毒行为,但是他们还是坚持“吸毒乃个人权利”,政府不应该禁毒。兰德在谈这个问题时甚至说,就算是自杀,政府都无权干预。她说,毒品应该合法化,这样就不至于毒品在黑市交易,造成更多暴力犯罪。

 

既然兰德认为政府不能禁毒,那么政府在社会中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个人权利又是指哪些?

 

在我们进一步探讨兰德的政治哲学之前,先说说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在中世纪早期,柏拉图的影响远远超过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思想和天主教神学结合,为西欧政教合一的极权统治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基础。但中世纪又称“黑暗时代”,人们思想被宗教禁锢,社会发展停滞不前。教皇设立宗教裁判所,以上帝的名义,对思想,言论和民事进行审查,排除异端。这种由上至下的统治,正是符合柏拉图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柏拉图认为普通人无法理解客观世界,只有哲人可以,因此个人应该顺服上层的统治,个人应该服从整体利益。柏拉图的集体主义遭到了波普尔的批判,波普尔在《极权主义的正义》写道:“把国家利益作为道德的标尺。国家利益是好的,善良的,公正的,而不符合国家利益的就是坏的,邪恶的,不公正的,服从它的行为是道德的,威胁它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换言之,柏拉图的道德准则是严格的实用主义;它是集体主义或政治实用主义的准则。”

 

柏拉图反对个人主义,兰德却信奉个人主义。在她的作品《颂歌》就反映了一种可怕的集体主义社会,在那个环境下,个体毫无意义,即便当你发现了一项科学技术,也无法造福于人。

 

兰德不仅坚信个人主义,而且为个人主义找到了道德基础——理性利己主义。她认为人自身就是目的,而不是实现他人目的的手段。因此,每个人应该被应该看作一个独立的,至高无上的实体,拥有一种不可让渡的生命权作为理性存在的基础。兰德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是萨特所说的,“他人即地狱”,而是相互合作的。

 

依照客观主义理性利己的价值中的自尊价值(“灵魂高尚的人必先自尊”),人和人之间的所有关系必须是自愿而不是强迫,人们必须视其他的每个人为独立的平等的主体,这些主体为了相互利益而合作,任何一方都不能牺牲其他人的利益。兰德认为,只有在个体主义的社会,个体才有自由,可以不统治他人,也不被他人统治,不奴役他人也不被奴役,不用为别人牺牲,也不需要别人为自己牺牲。

 

人和人合作是自愿交易,不仅在物质上的,而且还包括精神层面的,这种自愿交易的结果不是你赢我亏或者你亏我赢,而是双赢。一个人获益,另一个人也将获益,整体的财富和快乐得到增加。而集体主义根子里却是相信零和游戏,牺牲少数人利益,成就多数人或“代表多数”的人的利益。例如,兰德批评“只买美国货”的爱国主义,她认为这是牺牲个人“买自己喜欢的产品”的理性选择,来维护美国厂家的利益,是为了呼应集体主义的利他诉求。她说,“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不是来自他拥有这个或那个国家的公民身份,而是来自他作为人的天然本性,同样的道德行为准则适用于美国人,不管他的交易对象是另一个美国人还是以各日本人。”

 

兰德认为,权利才是限定正确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人需要道德规范,制定社会制度或建立政府也需要尊重道德的原则,而社会原则不能违背人的本质——理性的存在。

 

兰德说,“个体权利概念是社会对人的理性本质,以及他的生存与运用理性之间的关系承认。”

 

她还说,“权利就是社会准则,用来确定和认可人在社会环境中的行动自由。世界只存在一种基本权利(其他权利都是其结果或推论),即个人拥有生命的权利,生命是一个自我维持和自我创造的过程,拥有生命就意味着有权利参与自我维持和自我创造的活动,意味着根据理性人的本性,他可以自由地实施所有支持,促进,完成和享受生命所需的行动。这就是拥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意义。

 

兰德接受了约翰洛克的思想中“三大自然权利”观,所谓“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和兰德一样,洛克的思想根基也是亚里士多德的理性)兰德认为,这三大权利不来源于神和政府,是人的本性,是人客观存在必须的条件。她说,生命权是根本的,而财产权是实现所有权利的唯一工具。如果一个人无权拥有自己的劳动果实,就没有办法维持生命,如果一个人劳动果实被他人剥夺了,那么他就是奴隶,就没有自由。

 

1776年,美国建国先贤提出《独立宣言》,誓言保障三大基本权利,即“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保障个人基本权利成了他们立国的主张。随后,他们又拟定了宪法,确立了政府的结构,但是建国先贤们觉得认为这还不够,担心政府扩权侵犯个体自由。于是,又增加了一系列修正案,称《权利法案》,成为宪法的一部分。《宪法》和《权利法案》成为美国的基本法,他们只有两个目的:限制政府权力,保证个人权利。

 

兰德认为侵犯人权意味着强迫人违背自己的理性判断,剥夺人的价值,政府的本质是必须保障这些基本权利,这也是政府存在的唯一正当的理由。兰德说,因此政府的功能就由统治者的角色转变为服务者角色,设立政府为了保护人们免受罪犯的侵害,而编撰宪法是为了保护人们免受政府的侵害,《权利法案》针对的不是公民,而是政府,——它明确宣布用个人权利取代公共和社会权力。

 

她说,政府正当功能有三个,都和武力和保障个人权利有关。第一,警察,保护人们免受犯罪分子侵害,第二,武装部队,保护人们免受外国侵略,第三,法庭,根据客观法律解决人们的纠纷,这些是政府正当的服务,是个体公民需要的,并且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利益。

 

兰德反对国家以“民主”或投票的方式侵害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当罗斯福向民众灌输的经济权利法案,例如,有权获得体面报酬的工作,拥有体面的住宅,获得医保和良好的教育等。兰德反问:“这些由人创造的产品和服务,来自何方?”工作权违背劳资双方自愿原则,住宅权和医保以及受教育权,如果不是依靠自己的财产实现,必来自他人的劳动果实(例如强迫富人为此缴税),这不符合自愿原则,也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让个人成为集体主义的奴仆,成为国家利益的奴仆,纳粹德国曾经如此,共产苏联也是如此。

 

昆德拉说,在通往共产天堂的路边,建了一座座“古拉格”。哈耶克说,往地狱之路由善意铺成。然而兰德认为,这些铺垫奴役之路的“社会之善”,根本就不是善,而是恶的。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结合导致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慷别人之慨,扼杀人性,压制个体自由,与理性利己的善,相冲突,损人利他这根本就不是善。既然不是善,这条路方向的必然是古拉格,劳改营,人间地狱而不是天堂。

 

兰德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基于客观价值理论的制度,它肯定了人的自由,并保障了人的利己,追求幸福的本质。在这种制度下,不是人治,也不是统治者利用通过法律进行统治,没有谁或精英团体拥有实质的权威,政府职员只是履行法律的职责,宪法和法律才是权威,而这些法律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权力,利益和统治,或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而是为了保障每个公民的个体权利不受侵犯。资本主义制度符合个体主义的自由价值。

 

兰德认为理想的制度是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没有主人和奴隶,而是大家自由,自愿的交易,他们互惠互利;在这种制度下,政府保障保护公民权利不受他人侵犯的同时,也不被政府本身侵犯。让市场自由,国家和经济分开,政治和宗教分离

 

在兰德看来,国家主权本身来自于公民的权利,不能保证公民权利的独裁国家,即使有投票制度,也都是非法的,例如纳粹德国,所谓无论强盗团伙如何投票,其结果还是强盗的意志。兰德说,任何自由国家都有权利侵入这样非法的独裁国家,只要自由国家的公民选择这样去做。兰德承认,世界上没有完全的自由国家, 但不表示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国家一样。她说,一个国家承认个人权利原则,但在实践中却未能完全实施,另一个国家完全否定且明确轻视个人权利原则,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本质上美国是崇尚自由的国家,这也是兰德愿意留下来一辈子不回苏联的原因,客观主义者佩柯夫博士说,“美国是一个由利己主义者所创建的国家,建国先贤预想的这片土地是自私自利和追求利润的,也就是一个自力更生,个人自我,“我”的国家。” 富兰克林讲说,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国家,就是这个道理。

 

美国是建立在保障人的财产权的基础之上,并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种文化上的认知,更有法律层面的保护。兰德也为美国感到骄傲,她在西点军校的毕业典礼上向学军校毕业生们发表演讲道:“我可以说—这绝不是爱国的陈腔滥调,而是根基于完整的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政治和美学的智慧基础上说,美利坚合众国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最高贵、和在最初的建国原则上唯一道德的国家。”

 

平等和正义

几个月前,我在《自由是国民之富》的文中谈到,要评价一个政府,应该首先看在国民的自由指数,而不是他们的幸福指数。理由很简单,幸福感是个主观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你把幸福指数为主导思想来制定政策时,往往会陷入功利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陷阱。造成政府过分强调“社会公正”,却忘了其最应该恪守宪法中保障个体基本权利的原则,忘了维持制度(或者规则)的平等性和公正性。

这就好比下棋,一旦规则定好了。无论赛程中,棋局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都不能更改赛棋规则。规则的公正性,规则的平等性,比结果,比谁胜谁负更为重要。

说到平等和正义,新浪一位名为肉便器的博友在微博上贴了这样一张幔画。

9b61e9edtw1e0uge1zfxpj

左图名为“平等”。三位场外观众都想看球,左边的个子高,整个球场一览无余,中间的女生刚刚好,最可怜是右边的小朋友,即使站在箱子上,也无济于事,什么都看不到。右图名为“正义”。高个儿脚下的箱子,被垫在了小朋友的脚下。这回,无论个高个矮,三人都可以看球了。

 

漫画作者要表达的意图明显。也就是即使起点平等(或规则)平等,弱者仍然享受不到幸福,只有建立一种制度,可以将强者的过剩的资源分给弱者,人人有机会的社会才是正义的。这幅图,让我想起美国总统奥巴马常说的,fair chance 和fair shot。不可否认,我们都希望社会象右图一样,皆大欢喜。谁不想生活在一个人人有机会,人人都幸福的世界里?

 

这张漫画贴出之后,立刻引发了网上热议。上万多人转发,几千多人回复。有的留言写道:“真好,社会就应该这样!”有的则留言:“平等并不等于正义,有了正义不一定有平等。”网友刘平调侃道“没箱子挪时就锯腿,谁也别看,这就叫公平、正义”,二逼瓦西里则说,“自由主义者首先关心的是:这几个箱子是谁的?挪给那侏儒用,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谁主张挪的?”。

 

网友意见两极化。无论支持和反对,可以肯定一点,箱子不会自己跑到小朋友的脚下,需要人有所作为。一种可能,高个儿把箱子让给了小朋友;另一种可能,来了一位有权威的正义先生,把箱子硬搬到了小朋友的脚下。前者,是高个儿自愿的行为无可厚非,而后者是强制,违背了高个儿的主观意愿。

 

漫画作者好像在暗示,人人机会均等的制度是正义的。但要实现机会均等,同时又不损害任何个体的利益,完全是没有可能的。人的财富,资质,机会,天生不同。有出生显贵的,可以子承父业不需要很努力,有出生贫寒的不得不由零开始,付出更多,貌美如花的人,人见人爱,其貌不扬的人不被待见,聪明绝顶的人不容易犯错,愚蠢至极的人常常吃亏,这些都是常识。命运是不公平的,机会更无法平等。要人人起点公平,机会均等,只能通过政府的强制手段。

 

这就是政府强调的社会保障。从上个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在福利和保障制度上不断地迈进,试图让穷人衣食无忧,享受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公租房和经适房等等。表面上,皆大欢喜,但实质上,社会为此付出了更大的代价。

 

还在继续恶化的欧债危机,让福利社会制度无法在欧洲持续,经济不好,社会动荡。美国更糟,国债到了上限16万亿,债务几乎和生产总值持平。而且,联邦未来要支付老百姓的义务(Unfunded Liabilities)还差122万亿。要知道,美国所有资产加起来(大小企业资产,家庭资产)才不过93万多亿而已。这么大的政府承诺,如何兑现得了?(Unfunded Liabilities 包括社保,医保等等)。

 

说到福利,前不久听到这样的一个故事。在英国,一位叫约翰沃克的,47岁的男子靠着政府的福利,不仅不用工作,还先后娶了4 个老婆,生了17个孩子!他不仅有住房,而且住的是三层楼的洋房,还有庭院!政府不仅帮他养老婆孩子,还帮他养四个情人。为什么呢?因为在英国你只要肯生孩子,政府就给补贴,孩子越多补贴越多。有人计算,约翰沃克总共从政府那里领到的福利达250万英镑。

 

这样的寄生虫,美国也不少。比如加州女子苏尔曼,九年内生了14个孩子。光接生和医疗费,政府就报销了500万美元。医学评论员说,养这些多胞胎,健康和生活费用五年内就要花掉1000多万。而苏尔曼没老公,没工作,靠政府救济度日。

 

政府花了很多的钱,但钱从哪里来?政府本身并不创造财富,只能分配财富。这些钱都来自辛苦工作的纳税人。要做到所有人的起点公平,绝不像漫画中挪箱子那样简单。不要说,我举的例子极端。美国在1965年开始建立起社保制度,40多年政府投了10多万亿,但穷困率几乎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奥巴马上台上台前信誓旦旦fair chance ,fair shot,但四年后领救济的穷人更多了。撒切尔夫人说得好,“社会主义的问题是,最终把别人的钱花光了”。社会化医疗,社会化教育,社会化住房,结果都一样。

 

我们在回到漫画本身,我想告诉作者,为何把思维局限在箱子上?我们应该把眼光放远一点,看看是什么阻挡我们的视线,不错,是前面的栅栏。阻挡我们走向幸福是政府的管制。在自由的世界,栅栏很低甚至没有。在自由的市场中,基本生活品会因为激烈的竞争而越来越价廉物美。价格的竞争,使得技术创新加快,东西越来越便宜。如今,我们能用手机通话,可以坐在家里看球赛看电影,可以上网了解世界。这些待遇,古代君王都无福享受。人应该积极进取,勤奋独立,用自己的劳动果实来换取自己的幸福,而不是躺在家里等天上掉馅饼,盼望别人帮你实现愿望。

 

别忘了,洛克菲勒那句话,“你想使一个人残废,只要给他一对拐杖”。

中国货币政策的隐患

作者: 戴乐 & 鲁克

u=2435146031,2880360135&fm=23&gp=0

根据中国央行数据,截至2012年末,中国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元,位于世界之首。中国货币供应总量(M2余额)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1/4,是美国的1.5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还要高。回顾2010年,中国货币供应总量才刚与欧元区旗鼓相当;2008年,中国货币存量更排不上全球前三,落后日本、美国,可见中国货币存量增长之快。很多经济学者认为,随着中国逐步私有化进程及市场经济深入,越来越多的土地和企业资本化需要大量的货币供应,扩大的中美贸易顺差也造成对人民币的需求,如果不采取 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导致通缩乃至经济萧条。而奥派经济学家德索托认为,如果中央银行不进行 “货币与信贷注入”,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可健康持续地降低,最后受益的是老百姓。从历史上看,通缩和经济萧条没有必然的联系。比如,美国在1870-1879年这10年间,物价水平平均每年下降了1.8%,但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6.8%。

我们知道,世界各国的央行都在积极地刺激本国经济。美国更不例外,自2001年以来,格林斯潘和伯南克主掌的美联储就一直在给经济体注入货币。如今,美国国内货币供应量已达到10万亿美元!但这和中国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我们倘若把人民币按照近日汇率来计算,中国国内货币供应量为15万亿美元,居然是美国的1.5倍!显然,这样的数据实在令人无法理解。众所周知,中国经济体只相当于美国经济的一半!

 

如果计算世界所有(存在)的美元,大概有18万亿美元。可是,在2012年底,人民币供应量达到了15万亿美元。如果中国货币供应量继续如此增加,那么有可能在今年或2014年在中国存在的人民币总量会超过在世界存在的美元。我们知道美元是硬通货,在世界各地自由流通,在各个国家都以钞票和账户形势存在着。而人民币多数集中在中国境内及其周边小范围区域流通。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人民币的外币市场交易量跟波兰的货币一样。供需关系告诉我们,如果中国对外投资政策放松,人民币必将大幅度贬值,乃至崩溃。

在过去的20年,世界上曾有过两次相当稳定的国家发生了货币崩溃。一个是泰国,一个是冰岛。货币崩溃之前,他们的经济很繁荣,而且本地货币兑美元或欧元升值了。可是突然短短的一个月内,两种货币的汇率贬值了50%。如果把两国货币崩溃前的10年货币供应走势画成图,基本上和中国过去十年的货币供应量走势是相同。于此类推,中国货币迟早要崩溃的,我们很难指出正确的时间。但是泰国、冰岛确实都发生了,而中国的货币供应趋势,与他们当年惊人的相似。

泰国和冰岛发生了货币崩溃之后,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名义价格同时下跌了。很多拥有房产的人,损失了大量的财富,甚至比持有货币者亏得更多。他们多数是借了银行的贷款,他们以为房地产比金融资产稳定。可事实是,房地产价格是被信贷扩张推上去的。对于贷款房产的需求,不是来自实实在在的购买力,是变现了预期的未来收入,在通胀下追求资产保值。多数买房人竞争的也不是彼此的购买力,而是借助银行贷款来竞争,即竞争彼此的贷款能力,而这些都出于在银行低利率下,对房产升值的预期。

信贷扩张造成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并不会立刻让所有的物品价格同时上涨,因为还有供需的条件。比如,这10多年,房价涨了,劳动力价格涨了,食品价格涨了,汽油价格涨了。但有的甚至下跌了,比如信息产业的,电脑和手机。而且,即使大部分物价上涨,但他们的涨幅度也大不相同。在市场上,价格飞涨的商品通常是存在供应紧缺的东西。中国的土地被政府控制,开发商盖房要用地。因为用地的限制,开发商无法大幅度提高商品房的供应量,因此,房价上涨较快。而房地产快速上涨,传导到以房地产相关的其它行业,基本资源价格也随着上涨。最后,扩散到我们的日常用品。

中国在房市上的信贷扩张问题与美国不同。大家知道,美国政府一直在提倡住宅拥有率,国会通过对银行的监管,让次贷得以在市场上泛滥,而且政府还借助两房机构担保这种些不良次贷。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刺激股市,实行了长达数年的货币宽松政策(低利率)。因此,美国国会和美联储两者一同吹大了房地产的泡沫。在中国,并没有出现这种信贷泡沫。

中国商品房购买者,首付比例高,按揭贷款杠杆程度低,并没有很多的次贷(经适房除外)。但,中国还是有很多的不良信贷,它们出现在国有企业及政府债务。也就是企业债和地方债或国债,这些债务几乎没有抵押品,或者抵押品没有经过开放市场的正常核算。

中国经济现状很特殊,一方面房地产的价格在增长,经济产量在增加,一方面,股票市场在下跌。去年中国股市跌了20%。中国在2007年和美国在2001年有些相似。2001年美国的股票市场泡沫破灭了。美联储试图用过低利率和扩张信贷来再刺激股票市场。但股票市场并没有得到很大繁荣,低利率只是推动了房地产泡沫。中国央行对2007年的股票市场崩溃也是类似的反应,导致了同样的结果。但对整个经济体系来说,房地产的泡沫比股票泡沫更有害。

 

股票市场仅仅代表在纸上的财富,而且如果股票上涨的太高了,老百姓就不买了,很少有人借贷炒股。但是,中国人普遍认为房子是必需品,所以一旦觉察到房价上涨的趋势,老百姓都会借更多债务来买。但是更多债务竞争有限的房子,会导致资产的价格继续上涨,所以泡沫只会加剧。

 

盖房需要能源,劳力、机械,运输、原材料、制成品等等,所以会造成经济体系的一大部分资本转向很多原本无利可图的投资。错误投资造成不可继续的泡沫,最后无法避免地发生崩溃。金融崩溃之后,不但造成失业、公司倒闭,百业萧条,而且会让新中产阶级最主要的财产蒙受损失,他们的房子价值将因此缩水,如果没有工作而断供,房子还会被银行收回。

 

饥饿,不仅仅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随着影片《1942》的公映,大家又开始讨论起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
根据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从1959年到1961年,中国非正常死亡人数约为2144万,如果从1958年算起,总数接近3000万。3000万是什么概念?现在台湾人口2300万,新加坡人口600万,两者加起来数量还不及这三年死亡的总人数。
不可否认这三年,中国部分地区确实存在干旱和洪水等恶劣的气候,以至于造成了大规模的粮食减产,人民挨饿。但是,越来越多的原始天气数据显示,全国范围的大自然灾害,当时并不存在。而且,饥荒灾情最为严重的省份四川,更是风调雨顺!中国历史上,大旱和大洪水发生过不少次,但没有一次造成的饥荒严重到持续三年,死亡三千万人的程度。我们要问了,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三千万人的非正常死亡?    为了避免被爱国青年扣上“西奴”的帽子,我把这篇文章名字改为《饥饿,不仅仅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是的。类似的饥荒,美国历史上也有

故事要从500年前说起。话说大航海时代,哥伦布去找印度,结果一不小心发现了美洲大陆。从此,新大陆的消息迅速在欧洲传开。大批西班牙人为了移民,为了寻宝,前赴后继地踏上了去美洲的征程。若干年后,西班牙不仅控制了大西洋的航路,而且还占领了中南美洲的大片土地,成了当时的“日不落”西班牙帝国。西班牙帝国迅速崛起,惊动了大不列颠孤岛上的英王伊丽莎白。英王此刻意识到,国家要发展必须到海外去拓殖,不久便下诏,愿意资助和鼓励国人去美洲投资探险。

英国人西进的第一个永久殖民地,不是普利茅斯,而是位于东部的,弗吉尼亚州的詹姆斯镇。詹姆斯镇,听起来感觉很陌生,但在美国历史上,它举足轻重。如果你看过 《风中奇缘》,一定不会忘记片中宝卡杭蒂斯和史密斯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詹姆斯镇,宝卡杭蒂斯是原住民的公主,而史密斯是这块新殖民地的第一位总督。

在詹姆斯镇拓殖非常艰苦,当地不仅没有南美州肥沃的土壤,而且冬天非常寒冷。可是,对这些探险者来说,这并不要紧。原来,从出发前,他们听说西班牙人在南美挖到了金矿,发了财。所以,他们此行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来找金矿。而且,如果他们找不到金矿,英王随后的资助以及总公司的补给也会停掉。于是,他们就不停地挖呀挖,挖了半年,结果金子没挖到,却陷入了可怕的大饥荒。

他们发现自己的食物已经吃完了,可补给的英国船只还没到。于是,他们把奶牛宰了充饥。牛吃完了,再吃马,接着吃狗,狗吃完了,开始抓老鼠。老鼠吃完了,他们再煮皮带,皮鞋。当一切可吃的都吃光了,他们开始去抢原住民。

可原住民凶悍彪猛,他们又打不过。这时候已经入冬,他们被困在篱笆堡垒里,又冷又饿。终于,令人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有人开始吃死人的肉了,一位移民甚至把自己的太太给吃了。为了生存,除了吃人,他们已经别无选择了。大家似乎在等“死”,确切地说是在等别人死。谁先死,谁就是别人的午餐。

这是1607年的冬天。那年,詹姆斯镇本来有100多人,后来只剩下38人,饿死了三分之二。在接下来几年,虽然每年不断有新的移民来这儿,但大多数都活不过冬天。在1609年的冬天,詹姆斯镇饿死了400人,当时镇子里总共才500人。在经过长达7年的大饥荒(Starving Time)之后, 弗吉尼亚州9000位新移民,最后只剩下1000人。

为什么,弗吉尼亚会发生如此严重的饥荒?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说说弗吉尼亚州的由来。我们前面说过,伊丽莎白女王鼓励西进拓殖。若干年后,英王詹姆斯一世继位,詹王也是西进支持者。不久,他便把北美拓殖许可权授予了弗吉尼亚公司。于是,弗吉尼亚便派船队出海了。我们提到,当时西班牙海上势力强大,而且已经占了中南美洲。所以,为了避开西班牙人,他们的船队只能往北美方向行驶,最后在美东南部靠了岸。靠岸后,他们把这块垦殖地称为弗吉尼亚州詹姆斯镇。

既然拓殖权给了弗吉尼亚公司,殖民者就必须听命于弗吉尼亚公司及其管理者。史密斯就是公司委派的第一任总督。不仅如此,该公司还垄断了该地区所有开采权和治理权,甚至包括对移民的生杀大权。也就是不听话的移民,总督可以依据法律处死。

总督首先把移民分成三类,一部分人负责种田,一部分负责挖金子,还有一部分人负责修堡垒。可是,这些远道而来的英国人,对种庄稼没兴趣。一是因为收的粮食要上交,二则,他们不是菜农出身,工具又简陋,种地很难。到后来,牛马也吃了,耕地都成问题。三是,因为英国会定期派船补给他们的食物,所以他们认为用不着种田。

按照弗吉尼亚公司的规定,这些移民是没有财产权的。大家头七年的收成,一律要充公。而且,他们的工作和食物必须由总督安排和分配,做多少,吃多少,总督说了算。

而且,殖民地的其他规定也很严酷,移民根本没有自由:

  • 没有总督颁发的许可证,移民不能和原住民做交易。违者死刑。
  • 没有许可证,不能宰杀牲畜和家禽。违者死刑。
  • 不能逃逸,违者死刑。而投靠原住民者,抓到将处于极刑,绞死。
  • 擅离职守者,违者鞭刑。
  • 在公开场合发表反英王,反政府,反教会言论者将处于酷刑,屡教不改者将被处死
  • 移民必须参加教会活动,缺一次活动,少一顿饭,缺两次,被鞭刑,缺三次,要罚到山沟里做苦力半年。坚持不参加教会活动的,将被处死。

我们不难看出,弗吉尼亚实行的经济制度是一种计划经济,或者说是一种共产主义实践。这个制度下,根本没有对私有财产等基本人权的承认和保障。没有自由交换的市场,没有价格,政府不许老百姓盈利。一切靠政府配给,劳动者没有生产的积极性。新移民不能擅自离开,等于没有自由迁徙的权利。而且在这里,没有基本的言论和信仰自由,整个殖民地就象一所只进不出的监狱。
经济学家米瑟斯曾说,在这种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计算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商品的价值只能通过交换才能体现或决定。可是,当一切商品归为国家所有,由国家来分配时,交换失去了重要的意义。没有自由交换,就没有了价格。没了价格,就无法核算。不能核算,怎么作出合理的经济分析?
失去了合理的分析,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政府无法知道。在弗吉尼亚,政府破坏了市场自发的秩序,用集权命令代替了所有人作决定。结果,政府成为家长,什么都要管。例如,到底是该挖金矿,还是该种庄稼还是修堡垒,该分配多少人来挖金矿,多少人种庄稼以及修堡垒,还有该不该让人和原住民做生意,什么时候该杀牲口,宗教崇拜多久才是合理的,让老人和小孩,妇女多吃,还是让战士和工人多吃,吃多少才是合理的。要决定的越多,越无法做出合理的判断。在这种制度下,老百姓也没有生产的动力性,做多做少没关系,最后都得吃政府的补给。
写到这里,我想很多读者已经读累了,而且会问,“你说了半天美国的大饥荒,这和我们的三年自然灾害有什么关系呢? ”
先别急,请听我解释。不要忘记,在三年困难时期之前,我们又做了什么?除了政治斗争外,我们搞了大跃进运动,全国上下推崇以生产队为单位的人民公社,实行不计报酬的劳动。我们的政策和当年弗吉尼亚政府的政治试验,如出一辙。
他们的总督就让大家去挖金矿,我们的领袖号召大家炼钢铁;他们的总督给居民分配工作和食物,生产资料公有,我们分工作和分粮票,我们还有亲切的“大食堂”;他们修堡垒,禁止与原住民交易,我们关起门来自力更生,建设国防;他们的叛逃者被处死,我们的叛徒不仅被处死,而且家属也要拉出去批斗。他们整肃和迫害反对英王,政府,教皇的人,我们则公审反对社会主义的阶级敌人及黑五类。他们禁止这个,不准那个,我们则三反,五反。他们搞政教合一,我们信仰毛主义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绝对真理。
同样的政策,同样的饥荒,同样的记忆。
不过后来,詹姆斯镇的居民还是走出了饥荒,严苛的法律基本上被废除了。集体劳动后来被限定在一个月内,他们的私有财产开始得到了承认,每位新移民都分到三亩地。他们可以做任何他们想要做的事情,没有政府来干涉。他们种的玉米,可以卖给原住民;他们种的烟草,在英国本土大受欢迎,甚至挤垮了好几家烟草公司。他们不用种太多的粮食,也可以丰衣足食。因为有了开放自由的市场,因为消除了政府对交易的限制,弗吉尼亚从此摆脱了贫困。
虽然,我们告别了计划经济,摆脱了饥荒,但类似的社会主义政策依然存在。河西在《纽约时报》撰文提醒我们说“饥饿,是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 我想说,饥饿还不仅仅是记忆。因为在不远处,还有一个国家,至今仍然重复着400年前的詹姆斯镇传奇。

 

德州为何有权独立

说到德州。刚看到新闻说,奥巴马获得连任后,66万美国民众要求独立。这些民众遍布全美50个州,以德州人最多。将近8万德州人提出,要把德州从联邦中分离出去。他们甚至在请愿书引用《独立宣言》,阐明他们拥有“解散当今政体”并建立新国家的权力。可怜的奥巴马还没从选战中缓过劲来就被这件事情弄的颜面尽失,德克萨斯州州长佩里也尴尬无比,赶紧发表了声明。

 

大家一定会好奇,为什么在自由的,有民主选举的美国,也有人要搞独立呢?其实,这就是美国“胜者全拿”的选举的弊端了,我在上篇文章中就谈过这个问题。你想,如果你是德州的保守派,假如从今以后每年的选举,民主党都能搞定那几个摇摆州,你德州再怎么上下扑腾,充其量获得本州100%的支持率和票数,那又怎样?还不是就只有38张选举人票么?最终,民主党政府还是会一统天下。

 

这场选举,支持共和党的白人明显比上次2008年的选举多。可是,由于亚裔和西裔等新移民的涌入,白人的比例在逐渐在减少,选票的作用也就相应降低了。你不喜欢奥巴马,还能怎么办?大不了用脚投票,办移民,可是往东是大西洋,再过去是福利主义的欧洲,更加不自由,经济更糟糕。往西是太平洋,过去是大中国,对不起,社会主义不欢迎你,更不用提语言不通了。往南是古巴,巴西,委内瑞拉,一大堆搞社会主义的国家,保守派能喜欢么?

 

那德州人怎么办?奥巴马注定是要连任了,富人税要加的,不买医保是要违法的。要自由,只有一条出路,就是揭竿而起,脱离联邦。

 

也许有人说,这不是瞎胡闹么?分裂岂不是更违法?其实,独立或脱离联邦,还真有一定的法理的,从独立宣言到美国宪法,以及州宪法都有支持依据。

 

大家不知道,有没有仔细看过美国的国旗?

 

在美国国旗上有13条杠, 50颗星。50颗星,好理解,代表50个州,那13条杠代表什么?13条杠其实代表了13个州。是当初美国从英国殖民地独立出来的那13个州。当时,美国的国旗不仅画了13条杠,还只画了13颗星。后来,每增多一个州,就加颗星,到现在才有了50颗星。

 

后来陆陆续续进入的州都是自愿的,是自愿与原联邦结盟的,当然按法理,也应该可以自愿离开。美国的宪法是拥有主权的各州缔结的契约, 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代理而已。如果联邦政府出现了违反宪法的条文,那么各州是可以自由退出的。

 

著名的法国学者,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也表示了类似的观点。他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写道:“联邦是各州自愿缔约形成的,他们联盟在一起,既不放弃他们的国籍,也不屑为同一类的人,如果其中一个州选择退出联盟,联邦很难反对这种权利,联邦政府没有权利,也不能使用武力直接来维护联盟。

 

除了托克维尔,支持美国各州脱离联邦有合法权利的权威人物还有,托马斯•杰斐逊、约翰•昆西•亚当斯、威廉•劳埃德•加里森、威廉•绕勒。比如,独立宣言的起草人,美国国父托马斯•杰斐逊,在1801年的总统就职演讲时就说:“如果我们当中有人想解散这个联邦,或者想改变它的共和体制,那就让他们不受干扰而作为对平安的纪念碑吧,因为有了平安,错误的意见就可得到宽容,理性就得以自由地与之抗争。”

 

 

美国学者汤玛斯伍兹的《另类美国史》书中写道,“弗吉尼亚、纽约和罗得岛,这三个州在签署宪法的时候,附加了一个条款:如果这个新政府变得具有压迫性,那么它们就可以从联邦中退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这三个州才加入了联邦。弗吉尼亚在1861年退出的时候,援引过该州批准宪法时的这一条款。但是,由于宪法也建立在平等原则上——所有的州在尊严和权力上是平等的,没有哪个州比其他州拥有更多的权力——因此,这三个州所援引的脱离权,必定同等地扩大到全部的州。”

 

众所周知,每年的7月4日是美国独立节。7月4日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建国日,而是为了纪念独立宣言在费城得到批准,而独立宣言是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脱离大不列颠帝国,宣告独立的纲领性文件。既然,当初可以从英联邦中独立出来,为何今天就不能从美联邦中,和平地独立出去呢?

 

事实上,美国历史也出现过南北分裂

 

在南北战争爆发前,林肯任总统,他主张废奴,实现人人平等。而南方各州要求保留蓄奴制度。后来意见不和,南北分道扬镳,南方7州组成美利坚联盟国,宣告脱离美利坚合众国。

 

南方不接受废奴法并非蛮不讲理,对他们来讲,废奴制度是涉嫌违宪的。按照1791年的宪法第九条修正案,宪法对某些权利的列举,不得被解释为否定或忽视由人民保留的其他权利。也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宪法默许了各州保留蓄奴权。其次,《独立宣言》和宪法都要求保障财产权。如果当时,民众把拥有奴隶视为财产,黑人作为私有劳动力,那么宪法当然要考虑如何保障这种权利,废奴则意味着政府对私人财产权的强制。再者,美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本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保留给各州行使,或保留给人民行使之。”当时,南部的总统杰斐逊•戴维斯就说,“宪法对脱离的问题是沉默的,而各州从未授权联邦政府镇压脱离行为的任何权力。因此,脱离联邦一如既往的是各州自留的权力。也就是说,我们各州应该有这种权利。”

 

当然,最后南方战败,南北统一。但这并不表示,当时南方的分离是不合法理的。

 

如今,德州爆发了脱离联邦的运动。最初这个运动是针对奥巴马医改的。奥巴马医改法案,最让保守派无法接受的是,该法视“不买保险的行为为非法”。显然,政府强制保险侵犯了个人正当的财产权和自由权,因为买不买保险是个人最基本权利体现。民调显示,超过半数的美国民众反对奥巴马医改,而德州近91%的人支持撤销掉这个法案。美国政府权力是受到宪法约束的,国会是不能随意立法的,联邦的权力是有限的。按照宪法第十修正案,各州当然有权决定自己的保险制度。

 

这次要求独立的民众,都在《独立宣言》上签名。因为,在独立宣言中主张,“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既然联邦可以任意制定出不被民众认可的,甚至践踏公民的财产权和自由权的医改法案,作为德州民众当然是有权力反抗,甚至提出独立。而且,不管是德州宪法还是美国的宪法没有一条提到,不允许德州脱离联邦。德州宪法中(1876年至今的),都明确申明,“所有权力都应该来自民众,民众可以按照自己认为的方式更迭政府。这项权利,民众永远拥有而且不可剥夺” 。

 

我们不知道,德州的独立运动将会如何发展,也许最后会不了了之。但是,从这些民众发出的呼声,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对自由价值的渴望以及对宪法和法律的尊重。美国的国父,富兰克林曾说:“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国。”美国之所以伟大,也许正是因为这点。

奥巴马将是一届总统

没错,今年11月6日的大选,我预测罗姆尼将大获全胜。而奥巴马将成为民主党的卡特第二,也将是美国30多年来第二位无法连任的总统。

 尽管在民调上,奥巴马支持率一直领先罗姆尼。但,随着选期临近,两者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戏剧性的转变是,在10月3 日,丹佛举行了总统大选首场电视辩论会,奥巴马平时的那种犀利,极具煽动力的口才,突然消失的无影无踪。面对罗姆尼的追问,反诘以及嘲讽,奥巴马完全招架不住,时而支支吾吾,时而偷看小抄,实在令人诧异,嘘唏。会后,左倾媒体的民调显示:35%的受访者表示看过首场辩论后,他们倾向投票给罗姆尼,只有18%说要投给奥巴马。路透社周日的民调结果显示:首场大选辩论的强势表现使得罗姆尼民调上涨到45%,距离民调47%的奥巴马仅有两点之遥。Rasmussen在周日的民调奥巴马对罗姆尼是49%对47%,在摇摆州(选情胶着的州)两人的差距正在接近。辩论后的第四天,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调显示,罗姆尼以49%对45%的优势领先奥巴马。看来,选情大有翻盘之势。

当然,投票给谁最关键因素并不取决于电视辩论的谁胜谁负,更重要的因素是选民的这几年的切身感受。按照罗姆尼的说法是,“这四年你过得怎么样,是不是更好了?”。前总统克林顿也说过,“这事关经济,蠢蛋!”。经济搞不好,民心求变,总统谋求连任的机会就很渺茫。

32年前,美国大选,里根挑战在任总统卡特。当时的民调是,卡特以9个百分点领先里根,可是最后计票出来,卡特输得一败涂地。全美50个州,卡特侥幸地赢了四个州,里根获得了46个州选举人票。卡特主要败在,当时美国的经济高通胀,高失业率,高油价,老百姓怨声载道,人们需要看见更好的未来。同样2008年,美国经济再次出现问题,房地产泡沫破灭,次贷风暴引发整个金融体系崩盘。因此,奥巴马大胜麦凯恩,共和党的政权被更迭。

时过境迁,奥巴马不再是当年冲劲十足,信誓旦旦的候选人了。四年内,美国经济没有变得更好。如今2300万美国人找不到工作,六分之一的美国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四年前投票给奥巴马的选民,大部分过得很艰辛。他们对新政的期望也逐步化作泡影,支持的热度渐渐消散。奥巴马再有魅力,也无法让他们在希望中凝聚。

奥巴马四年前的主要支持者的民意,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这群体,有小企业主,有青年学生,还有黑人,以及天主教徒,犹太人,以及女性等等。我们不妨对这几类选民,进行选前分析,看看奥巴马是否还有希望连任。

首先说说,小企业主.

08年很多小企业主支持奥巴马,美国消费电子协会主席Gary Shapiro在《福布斯》撰文说, 08年他们协会里,很多企业家认为支持奥巴马,就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今年不同,很多人表示要支持罗姆尼。在小企业主的圈子里,奥巴马渐渐失去了吸引力。

记得2008年选前,奥巴马曾撰文许诺,不会给中产阶级加税。之后,奥巴马新政却把年收入25万以上的人当富人,要将他们的个人税恢复至克林顿时期的税率,以缓解财政赤字。但是,奥巴马执政期间财政赤字并没有减半,反而翻了一番(罗姆尼语)。

而且,按照25万美元划界是非常不合理的政策,尤其对小企业主来说。众所周知,美国各地区间差异很大,在不同地方25万元效用是不同的。之前按照bankrate.com统计,生活在德州阿比尼地区,25万可以相当于加州圣地亚哥市的38万;相当于洛杉矶的41万多;相当于纽约曼哈顿的62万。阿比尼21万的住宅,到曼哈顿要卖到120多万。也就是说,你光盯着收入多少,并不能说明问题。同样收入25万的两个人,一个住在曼哈顿,一个住在阿比尼,他们生活能一样么?就算25万年薪,对打工仔来说,是丰厚的收入。但对于承担经营风险的小企业主来说,25万并不算多,更何况在经济如此动荡的时代。

而对于大企业,比如大银行,汽车公司(这几个奥巴马的主要金主),他则过份慷慨,砸下千百亿的资金,救助他们企业和工会。政府救助可以保住工会,可以保住企业,但不能提升就业率,尤其是这几个已经在竞争中落败的大企业。事实上,中小企业创造了美国70-90%的工作机会,只要给他们减少税负,去除管制,失业率必然下降。今年8月,一家致力于促进小企业发展的,为小企业提供网络社区服务的创业公司Manta,对全美小企业主调查发现,61%的小企业主,将会在这次大选中投票给罗姆尼,只有26%的人愿意支持奥巴马。

其次,奥巴马将失去大量年轻人的支持。

2008年,支持奥巴马主要选民群体,是涉世未深的学生。如今,他们多数已经毕业。在如此恶劣的经济环境下,毕业基本意味着失业,2011年调查显示,53.6%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工作。85%的大学毕业生,想要回家而不是求职,创业。和2007年相比,大学生的年收入下降了2千美元左右。奥巴马执政的四年,平均失业率高过8%,也是近30年来,就业环境最糟糕的。

即使穷人可以去领政府的失业救济和食物补贴,但对年轻人来说, 靠政府度日,根本无法实现自我价值。很多青年学生对现状不满,继而仇恨社会。占领华尔街运动,就是这群愤青情绪的宣泄。这些人即便更不喜欢共和党,但要他们怀着热情,抽空出来支持奥巴马,参加投票,想必很难。

再者,犹太裔选民以及支持反恐的选民

2008年,支持奥巴马的犹太选民占78%。可是在4月到6月间,盖勒普民调显示,支持奥巴马的犹太人在大幅减少,只有64%,罗姆尼在犹太选民中的支持率正在逐渐攀升。当然,犹太选民多数支持同性恋婚姻,奥巴马医改以及妇女的堕胎权,这些民主党的竞选主张。但是,不要忘了,犹太选民还有其他看重的议题,比如美国和以色列的关系,以及中东和反恐政策。

奥巴马主政后,美以关系渐行渐远。在处理伊朗核问题上,奥巴马和内塔尼亚胡已经出现裂痕,他们分歧巨大,短时间内无法弥合。据传,以色列已经做好了单独对付伊朗的准备,一旦奥巴马连任的话。

奥巴马确实向中东穆斯林地区释出过善意,一边答应撤军,一边鞠躬道歉,甚至用阿拉伯语说,和平到来了。但两年后,奥巴马政府便介入了阿拉伯之春运动。阿拉伯世界的民主化,对美国是福是祸,还很难说。最令美国很多保守派担心的是,阿拉伯的民主化后会导致民粹主义者上台,神权主义者掌权,就像1979年的伊朗革命一样。

今年九月,中东地区发生大规模的反美运动,暴民上街焚毁美国国旗,高喊反美口号,甚至冲击使馆,伤害路上无辜的美国游客。中东突如其来的反美浪潮,完全出乎了奥巴马的意料。而这无疑再次加重了美国人对奥巴马政策的怀疑。而这之前,美国人普遍承认奥巴马在反恐和中东问题上,又建树。不仅协助推翻了中东的独裁者,而且还击毙了本拉登。

最近有本新书揭露,奥巴马的击毙本拉登的行动也有问题,他并未便显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在决定上,还优柔寡断。最后突袭拉登住所的决定,是在希拉里克林顿催促下,才下令进行的。在这之前,克林顿早就获得了这份情报,曾三次劝说奥巴马采取行动,结果都被他断然拒绝了。

今年,九一一周年纪念日,奥巴马颜面尽失。在美国驻班加西的大使馆遭恐怖分子袭击,大使也遇刺而亡。行刺夹杂在游行示威的暴力冲突当中,奥巴马政府开始全然不知情,甚至无法断定是否是恐怖行动。几天后,情报组织才出来证实,这是一场预谋已久的恐怖刺杀行动。FBI甚至发现,前关塔那莫的囚犯涉嫌策划和参与了这次恐怖袭击。

综合上述,这些不利于奥巴马选情的情势,必然让一些犹太裔的,以及支持反恐的选民慎重考虑,这一票还该不该投给软弱的奥巴马。

最后,我们谈谈基督徒和天主教徒,以及黑人和女性选民

2008年选前,奥巴马说自己是基督徒,不支持同性恋婚姻,当时粉碎了很多来自保守派指责他是穆斯林的攻击,同时赢得了很多福音组织的选票。可是今年5月,奥巴马180度的大转变,在接受ABC专访时说,自己赞成同性恋婚姻。犹如一石惊起千层浪,基督徒以及他的主要粉丝团体,黑人都在讨论这个话题。(黑人是所有人群中,反对同性恋婚姻中,比例较高的人群。)奥巴马的转变,势必带来选民对他的重新认识。那些曾经因为奥巴马反同性恋婚姻而支持他的选民,恐怕今年他们会另做打算了。

除了上述的社会议题外,奥巴马今年还公开声援一位女学生而引发争议,因为他支持所谓教会组织该为学生的避孕药买单的政策,这种荒唐的决定,让他再次得罪天主教廷和宗教团体。

原来,这位女生在读的大学是天主教会所办,而天主教会没有提供包含避孕措施的保险。而招致学生的不满,学生们找出理由要求教会,宗教团体为自己提供避孕保险,而不愿意花钱买自用的避孕套。强迫别人为自己提供避孕的保险,本来就很荒唐了。而民主党议员居然还找这个学生,出席奥巴马避孕医保政策听证会。

如果依靠政府的力量强制介入,明显侵犯了公民的宗教自由,保守派说这简直是“对宗教的宣战”。民主党们巴不得通过社会议题来分裂保守派和自由意志派,而奥巴马及其民主党为此还洋洋得意,因为此举获得了不少未婚女性的政治捐款。

但从选举的角度来讲,炒作这个社会议题并不明智。因为 08年的大选,奥巴马已经得到了78%的未婚女性的支持。这样炒作避孕保险政策议题,除了与天主教会,以及信徒的交恶之外,并不能赢得更多的支持。要知道,在08年,天主教会是力挺奥巴马的,当时支持他的比例是54%,高出麦肯恩近乎9个百分点。七月,已经有6名      前梵蒂冈的大使发起支持罗姆尼的竞选的运动,而六月民调显示,奥巴马在天主教选民的支持率只高了2个百分点。

 

 

 

 

 

 

 

 

The first Chinese translator of The Road to Serfdom ,Yin, Hai-kwong

The first translator of The Road to Serfdom is the late scholar Yin, Hai-kwong (1919 – 1969).

He is Taiwanese philosopher. Yin, Hai-kwong fell in love with the philosophy and published lots of articles on Oriental magazine at the age of sixteen . In 1938, H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of the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and after graduating in 1942 ,he went on studying in Tsinghua University, the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After graduation , Yin was appointed as the Central Daily News editorial writer in 1946, and taught philosophy and logic courses in Jinling university. Then he joined in “Free China” magazine which was found by Hu Shi, Lei Chen, Fu Su ,some famous liberal scholars at that time . In 1954, Hai-kwong went to Harvard University as a visiting scholar. He had studied and lectured there for one year .

 

Then he came back to Taiwan to teach i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He published numerous articles on the “Free China” and the “motherland” magazine. he used his pen to fight for free speech on the iron clad time under the KMT government . Yin ‘s critical articles promoted freedom , individualism and democracy .That angered the Taiwan KMT government .Most of his books was banned and his colleague, lei zhen ,was put into prison .In 1967 ,he was restricted from Leaving Taiwan. Unfortunately at the same year , he suffered from stomach cancer .Two years later ,He died at the age of 49 years old.

Yin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Russell, K. Popper and Hayek. He is a prolific writer in Taiwan. The most influential book is the translation of Hayek’s Road to Serfdom.

A brief report of The SAES

The SAES (Shanghai Austrian Economic Summit) went through very successfully  on July 20-22 at Hilton hotel in   KunShan city .Even though this is our first time to hold such a big event .The guests who attended the conference came from about 20 countries . 

There are lots of  libertarian groups and institutions which send their representatives to join or sponsor ,such as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dividual Liberty ,The Lion Rock Institution ,The the Language of Liberty Institute , The Cato Institute, Unirul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The Acton Institute, Liberty Institute, The Impencil economic Institute , the Romanian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The Free Economy Institute in Japan. 

Speakers included Doug Bandow, Fred Foldvary ,Mark Skousen, Christopher Lingle,Ken Schoolland , Barun S. Mitra and Mises Institute technology whiz kid, David Veksler among many others. Nine of them are members of Mont Prelerin society which was a classical liberal society, founded by Friedrich Hayek and other scholars in 1947 .

More than 140 people attended the summit. Half of them were Chinese citizens , the other half cam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 

The open ceremony was hold by hosts , the Schoollands and Wuwei  at 18:30on .Then  father  Robert A. Sirico made a pray for the conference .Professor Feng Xingyuan and Mark Skousen delivered excellent speeches in turns  . 

The next day ‘s morning, Our Lectures started at 8 pm .We arrange four lectures by different speakers at the second floor ballroom. 

In the afternoon ,we open four different rooms which were the second floor ballroom ,Hibiscus A ,B,C .One lecture lasted one hour .So there are four time slots and the number of  lectures delivered  are 16 in afternoon. All lectures are open for everyone to choose freely .the July 22nd schedule are simila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days are  topic and speakers . 

Ken Schoolland were host at the second floor ballroom .I worked behind the scene with others volunteers. Most of lectures were very good . I love lectures of Rev Sirico ,Mark Skousen ,Cris Lingle  ,Ken Schoolland ,and Rainar etc.

Sometimes there were arguments between teachers and audiences. I think most attendees would like to accept the idea presented. 

At the end of the conference , we hold a big banquet . Liu Junning had the last speech at the banquet .He try to told the difference of understanding liberty between two famous philosopher , Confuciuand Lao-tzu. 

July 23nd , I saw off most of professors and students and collected some of conference evaluation forms ,Most of them saidit was excellent .

Most of answers for  “Would you come again next year if we plan to hold another conference in 2013?” are “yes absolutely”, “of course ,yes “,”I would like to come”

 

The following link is for viewers to watch speeches of SAES

http://china.freecapitalists.org/